哲学研究

哲学没有历史的说法,或者说哲学本身就是历史。哲学和历史进程高度相关,时代会使得一些脱产者思考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思想,例如世界本源是什么、人应当怎样活着的问题。同时又和前一个时代的哲学有很大的传承和补充性,像极了凑创新点的现代人。

古典时期

公元前7-6世纪,哲学初期研究万物的起源,一元论和多元论,同时也在进行唯心唯物论的争议,这和万物起源是一致的。与其说哲学初期的研究者是哲学家,不如说是披着哲学家皮的科学家。

米利都学派

哲学始于泰勒斯——万物是由水做成的。(米利都学派,米利都是一个地名,小亚细亚的希腊城市,也是一个比较繁荣的商业都市。)

毕达哥拉斯

数学与神学的结合开始于毕达哥拉斯,它代表了希腊的、中世纪的以及直迄康德为止的近代的宗教哲学的特征。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万物的本源,根本是实质;万物都像火焰,由别种的死亡而诞生,“一切产生于一,而一产生于一切”。“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或者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火首先成为海,海的一半称为土,另一半成为旋风。”“事物都是变化的”

巴门尼德

意大利南部埃利亚,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和苏格拉底有交集,年轻的苏格拉底公元前450年左右,遇见了老年的巴门尼德)。“没有事物是变化的”。

“感官是骗人的,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一’,事物即’一’没有对立面,冷仅仅意味着不热”。实体的不可毁灭性。

恩培多克勒

首次采用了多元论。他确立了土、气、火与水四种原素。物质的世界是一个球;在黄金时代,斗争在外而爱在内;然后斗争便逐渐入内而爱便被逐于外,直到最坏的情形是斗争完全居于球内而爱完全处于球外为止。

阿那克萨哥拉

万物都可以无限地分割,那怕是最小的一点物质也都包含着各种原素。他认为心(nous)也是参与生活体组成的实质,他把它们和死的物质区别开来。他说:每一事物里都包含有各种事物的一部分,只有心除外;但是有些事物也包含有心。心有支配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力量,它是无限的,并且是自己支配自己的;它不与任何事物混合。除了心而外,每一件事物不管是多么小,都包含有一切对立面的一部分

心是一切运动的根源,造成一种旋转,这种旋转逐渐地扩及到整个世界。

原子论

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物理上——而不是在几何上——是不可分的;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原子是不可毁灭的;原子曾经永远是,而且将继续永远是,在运动着的。原子的数目是无限的,甚至于原子的种类也是无限的,不同只在于形状和大小。

怀疑论者

智者学派对前苏格拉底时期体系的批判。

苏格拉底

预示了斯多葛派和犬儒学派。斯多葛派主张最高的善乃是德行,一个人不能够被外部的原因剥夺掉德行;这种学说已经隐含在苏格拉底声称他的法官们不能损害他的那篇论辩之中了。犬儒学派鄙视世上的财货,这种鄙夷表现在他们逃避文明的舒适生活上;苏格拉底能够赤着脚衣衫褴褛地生活,也是出于同样的观点。

柏拉图

  • 人与神是人与牛的关系,所以不可自杀
  • 哲学家不应该为饮食操心,但是当然他应该吃必要数量的食品;苏格拉底并不提倡禁食。
  • 死后灵魂永存。——论证如下:万物都具有对立面;知识就是回忆。

宇宙生产论

创造主决心使永恒具有一种运动着的影像;当他给天上安排了秩序以后,他便使这种影像既然是永恒的但又依数目而运动,而永恒本身则始终为一。这种影像我们就称为“时间”。

物质世界的真正原素并不是土、气、火和水,而是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之半,一种是等边三角形之半。

知识和知觉

没有任何一种配称为“知识”的东西是从感官得来的,唯一真实的知识必须是有关于概念的。按照这种观点,“2+2=4”是真正的知识;但是象“雪是白的”这样一种陈述则充满了含混与不确切,以致于不能在哲学家的真理体系中占有一席地位。(这同样在现代学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类似“雪是白的”这种表述,缺少限定词,比如什么是雪,什么是白,都会造成歧义)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